在北海道大學交換學生的時候,派遣公司介紹了一個打工給我,工作內容是擔任札幌市區的丸井今井百貨公司的口譯,由於當時正好是旅遊旺季,很多來自中國、台灣、香港的遊客,這些遊客的消費力不可小覷,於是百貨公司希望有中文口譯來當溝通的橋梁。
當不需要口譯時,我可以坐在服務台處的椅子上休息,但要保持坐姿端正和微笑,手當然不能擺出撐下巴的動作,但也不能靠近臉頰,以防形成一種「類托腮」的動作(否則會被投訴的)。
轉頭望去,一位資生堂櫃姐,幫客人結帳完,將提袋子到門口再交給客人,客人離去後,櫃姐深深一鞠躬,接著目送客人上手扶梯,直到客人的身影消失在自己的視線範圍為止。
休息時,無論是櫃姐或是我這名派遣口譯,慢步走向位在兩個專櫃間的「後台」,在打開後台的門之前,必須先敬禮才能轉身開門離開賣場。
日文有一句話:「お客様は神様です」,客人就是神。
這句話是來自日本歌星三波春夫,三波春夫說,「要屏除雜念,就如同站在神明面前一般,把客人當作神,我就是抱著這樣的心情站在舞台上的。」
當然三波春夫所講的客人是指聽眾,但後來這句話被日本的生意人所引用:客戶是至高無上的。
不過話可以被引用,但待客文化又是從何而來的呢?
江戶時代,商業和娛樂設施如雨後春筍般出現,各店家為了招攬客人,滿足客人,提高客戶的回頭率,無不使出渾身解數,在如此競爭的環境下,「服務」就變的更為重要。
如何當客人感到困擾時適時提供協助,或是在客人說出自身需要前就已經先貼心地設想好,這種讓人感覺特別、超乎預期的「非日常感」,就是決定性關鍵。
除此之外,在日本文化中還有一種叫「おもてなし」的接待精神,中文翻譯為「款待」。
日式的「おもてなし」來自日本茶道,是茶聖千利休奠定的基礎,在他待客之道的利休七則當中,就蘊含了「隨時都要做好萬全的準備」、「任何事都要站在對方立場著想」等的思想。
不過日本近年來也出現不少「サービス過剰(過度服務)」的批判,有些人覺得很多服務都已經流於形式或SOP,感受不到那種真誠感了。
#今天文章好長
#又是一個圖文不符